学术动态 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动态 >

[成果]“学会思考:通过项目学习变革高中科学教育”课题阶段性成果发布

发布时间:2020-08-31 16:16:00

8月18-19日,“学会思考:通过项目学习变革高中科学教育”课题成果发布会通过在线会议平台举行,本次发布会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协同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联合举办。

 

“学会思考:通过项目学习变革高中科学教育”课题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指向5C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体系创新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经过四年的深入研究,目前已经形成一系列原创研究成果。

 

\

 

 

通过项目学习,促进学生学会思考,变革高中科学教育

 

在发布会上,北师大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教授和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郑永和教授分别作了《“指向5C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体系创新研究”项目说明》和《构建科技创新向教育转化的校内外科学教育协同发展新生态》的专题报告。

 

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最近五年先后与世界教育创新峰会组织(简称WISE)和美国21世纪学习联盟(简称P21)合作,发布了《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和《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刘坚院长会上介绍,在上述两项研究的基础上,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全力开展“指向5C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体系创新研究”,“学会思考:通过项目学习变革科学教育”课题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项目学习,刘坚特别强调,这是今后撬动基础教育的重要支点,建议紧密围绕项目学习的核心特征进行深入研究与实践:1.真实情境;2.驱动性问题;3.主动的学习者;4.强调团队协作;5.持续的沉浸式探究;6.贯穿始终的审辨与反思;7.成果的有效展示;8.技术的融合应用。刘坚同时还提到,来自全国31个省份的近500位教师在魏锐副教授带领下利用丰富的经验、资源、业余时间打造服务于中学生的课程资源,在科学教育上有所突破,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期待大家持之以恒,持续开展这项工作。

 

郑永和院长首先从项目选题、项目研发方法论和已形成的阶段性成果等角度高度肯定了“学会思考:通过项目学习变革高中科学教育”课题的重要价值。郑永和指出,该课题超越了科技成果的简单引介,突出其中蕴含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为科技成果向教育转化提供方法论指导和优秀案例;探索社会力量参与课程建设的高中科学教育创新发展模式,为校内外协同发展科学教育的模式提供了宝贵经验,可以作为创新院与科教院深化合作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两研究院各自优势,保障课题的进一步深化及成果的推广应用,推动我国科学教育变革。郑永和同时向全社会发出呼吁,新时代的科学教育对科技创新向教育转化提出了日益迫切的需求,基础科学教育特别需要科学家、工程师的积极参与,未来科学家要由当代科学家与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培养。要更新科学教育内容,拉近青少年与科技前沿的距离。北师大科学教育研究院将致力于协同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建构校内外科学教育协同发展新生态。

 

 

越是大规模行动研究越需要明确的标准规则,使教师既能成为成果的研发人更是成果的优秀实施主体

 

课题主持人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副院长魏锐副教授作了题为《学会思考:通过项目学习变革高中科学教育》的主旨报告,系统介绍了成果的主要内容。他开篇引用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提出的教育创新成果SERVE模型(本源的教育问题、前瞻的教育理念、可复制的标准规则、系统的解决方案、有效的实践案例),其中标准规则往往为大科学工程项目所重视,但在教育问题解决中明显缺乏,它不仅是教育成果“可复制、可推广”的要求,也是保障教育成果品质的基础,还是教育成果研发的程序,更是促进教育成果应用的有力支撑。不断抽提、应用、优化清晰可复制的标准规则,既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工作方式也是核心研究成果。魏锐副教授细致分析了当前核心素养教育和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把这些问题拆解成若干子问题,然后从这些子问题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提出解决方案,报告了在内容建设、课程开发、教学方式和教师成长四个方面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及凝练出的标准规则。这不仅给高中教育改革提供了发展思路,还为如何打造教育创新成果提供了示范。最后对课题下一步的计划和未来发展愿景做出了展望。

 

课题联席主持人北京师范大学燕化附中张爱平老师介绍了课题组基于“互联网+标准规则”的课程开发与教师研修社群建设,从构建共同愿景、规范工作程序、凝练标准规则、促进交流共享这四个方面分享了团队课程开发和教师研修的经验和策略。正是由于课题组探索了项目式课程网络协作开发的新模式,设计了基于标准规则指引的小步子工作程序,才使得全国各地几百位参与者能够协同开展行动研究,收获课程开发成果,获得自身专业成长,既是成果的研发人更是成果的优秀实施主体。

 

北京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党育杰、广东省中山市华侨中学徐佳老师、北京市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赵雅萍老师和施冰老师通过四个不同类型的项目式课程案例从“真人真事的学科本体解构”“问题解决思路的哲学反思”“项目框架解构与核心项目活动设计”“基于标准规则的项目开发反思”等方面生动讲解了项目课程开发的思路与策略,精彩诠释了课题组首创的项目式课程开发方法论(例如真人真事·外显思路·思路转化项目开发三部曲)推动优秀项目案例创生的功能价值,示范了如何基于“标准规则”进行课程开发。

 

在第二天的5个分会场上,来自北京、湖北、新疆、广东、重庆、四川、辽宁、河南、陕西、山西、山东、江苏等12个省份的35位项目案例开发的负责人精彩亮相,按能源、材料、环境、食品和生命5个系列分享了各自团队依据“标准规则”进行项目开发的故事。大批项目案例的集中发布,充分展现项目式课程开发“标准规则”的可复制性与有效性。这些“标准规则”让项目变得更像“项目”,让项目学习过程更加促进学生“学会思考”,让普通教师参与课程设计、课程开发变成了可能。

 

 

在推动内容建设、课程开发、教学改革、教师成长四位一体发展与变革上取得重要进展

 

四年来,课题组在高中科学教育内容建设、课程开发、教学改革、教师成长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上持续发力,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破解高中科学教育难题贡献经验智慧,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1.在内容建设方面,系统建设科学课程中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教育内容,深入挖掘“真人真事”并“外显问题解决思路”,建构从“领域问题解决”到“一般问题解决”各种任务类型的层次化问题解决思路方法,有效提升高中科学教育内容的真实性、时代性和思想性,全面深化高中科学教育内容建设。

 

2.在课程开发方面,突破常规课程开发对经验和专家的依赖性,系统创新基于素养培养的项目式课程开发方法论,系统建构“项目式课程开发的标准规则”,为教师开发课程提供可复制可操作的实施路径和方法指导。

 

3.在教学改革方面,深入探索项目式教学实施的程序与策略,精心设计“促进学生学会思考的教学模式”,突破现有教学中缺少问题解决思路外显、学生缺少深度思考的难题,为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改革提供新角度、新思路。

 

4.在教师成长方面,坚持课程建设与教师专业成长相结合的工作目标,搭建基于“互联网+标准规则”的课程开发与教师研修的开放社群,全面探索“基于标准规则的课程开发与教师研修模式”,显著扩大教师研修的“受益面”、有效增强“参与度”,为破解“教师对教育理想和专业成长的追求日益提升”与“研修指导的不均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提供解决方案。

 

目前课题组正在挺进高中教育改革的深水区,借助项目式课程方式重构高中选修课程生态,全方位、系统性建构5个系列、20个专题、80个项目的课程体系,为高中选修、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的落地提供高品质的解决方案,为开好国家课程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支持性资源。该套课程每个专题将出版一册图书,全套共计20册,预计2021年9月完成第一批10册图书出版,2022年1月完成第二批10册图书出版。同时,课题组持续打造“开放参与、标准引领、研究支撑”理念引导下的课程协同开发与教师在线研修社群,并基于互联网平台进行成果“共建共享”。通过这些成果的研制与应用推广,以期引领项目式学习新方向,将核心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转化推向深入,从底层架构高中科学教育改革的关键方向与可行路径,为全面引发高中科学教育改革提供火种。

 

 

出席本次发布会的嘉宾有部分教科研单位代表、社会团体和企业代表、出版社代表、杂志社代表和媒体代表等,全国各地关注科学教育和项目学习的教师、校长、教研人员、教育管理者及硕博士生等超过1500人参与了本次会议。

上一篇:[成果]北师大生命科学学院张正旺教授及其研究团队揭示我国特有鸟类褐马鸡濒危的遗传学机制
下一篇:[观点]庞丽娟: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 2012 《教育学报》编辑部   京ICP备05010140号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英东楼343  邮政编码: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