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动态 >

[成果]环境学院刘新罡课题组在大气权威期刊ACP发文阐明雾霾形成机理

发布时间:2015-07-24 14:15:00

    7月24日,大气权威期刊ACP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刊发了我校环境学院刘新罡副教授和硕士研究生杨熠茹的文章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continuous hazes in China: a case study during the autumn of 2014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这项工作受到了国家自然基金委(No. 41175018 和 No.41475113)及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No. 14L02ESPC)的资助。ACP的影响因子为5.053。
  2014年10月5日至11月2日,为阐明中国东部地区秋季雾霾的形成与发展机制,刘新罡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单位合作,在北京、河北等地进行了大气环境外场加强观测,获取了气象参数、雷达及卫星遥感数据、气态污染物、颗粒态污染物的化学组分及光学性质等数据。观测期间,北京地区连续发生了4次雾霾过程,PM2.5瞬时质量浓度高达469 μg/m3。基于此次加强观测,课题组完成了本文章。
  文章系统阐明了大地形、大气环流、弱高压天气系统、机动车移动源、秸秆燃烧、气态污染物向颗粒态污染物快速转化、大气混合层高度下降对秋季连续雾霾形成与发展的重要作用。最关键的,文章总结归纳了水汽在雾霾形成过程中起到的关键作用:加快气态污染物向颗粒态污染物的化学转化、导致气溶胶的吸湿增长和改变大气热平衡。
  2013年,刘新罡课题组曾在ACP上发表文章“Formation and evolution mechanism of regional haze: a case study in the megacity Beijing”,该文章由于其高引用频次而被Web of Science 数据库归为其学术领域中最优秀的 1% 之列。而此次的研究论文,正是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的分析了秸秆燃烧、水汽及大地形对于灰霾形成的影响。这两篇文章相结合,全面而系统的阐明了我国华北地区雾霾形成与发展的机制,为公众雾霾成因认识、政府雾霾消减治理提供了科技支撑。

上一篇:[成果]生命科学学院课题组在Nature子刊发文阐述STIM1蛋白激活的分子机制
下一篇:[学术]全球院举办“亚洲气溶胶与季风相互作用”夏季培训班

© 2012 《教育学报》编辑部   京ICP备05010140号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英东楼343  邮政编码: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