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现在的位置:首页 > 期刊导读 > 2013 > 02 >

1952年院系调整再解读

【作者】 包丹丹

【关键词】 院系调整 人文学科 社会科学 价值取向

摘要】今天,学术界对发生于1952年的院系调整的评价存在很大分歧。肯定者鉴于它在短时间内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为国家的科技和经济发展做出了明显贡献,遂认为它是基本成功的;否定者则以其中断了中国官学与私学并行的古老大学传统,并走向了狭隘的专业化道路,认为从长远来看它是得不偿失的。这种分歧,从学术立场来看,反映的是中国学术场域中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者的分野。应该看到,大学既是知识生产、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又是一个文化传承和创造实体,因而应兼顾短期效果与长远效应。但这只是我们的后见之明。60年前的那场改革,面临的历史情势是:民生凋敝、百废待兴,中西方冲突十分剧烈,新生的共和国面临生死考验。在这种历史情势下,看重短期效果也有其不得不然的历史逻辑。如今我们研究那段历史,不能简单地用现在否定过去,而应在今昔对照中准确把握我们的发展方向。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其改革已能够也应该在科技与人文、短期效果与长远效应的平衡中从容前行。

上一篇:“凯洛夫访华”的历史、关注的教育问题及影响
下一篇:反思大跃进中的“教育革命”

© 2012 《教育学报》编辑部   京ICP备05010140号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英东楼343  邮政编码:100875